疫苗,是指為預防、控制疾病的發(fā)生、流行,用于人體免疫接種的預防性生物制品,包括免疫規(guī)劃疫苗和非免疫規(guī)劃疫苗。
預防接種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、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,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關鍵一環(huán)。我們每個人均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。家長是兒童的健康守護人。大家都應積極參與疫苗接種及其宣傳教育,共建免疫屏障,共享健康生活。
免疫計劃的疫苗,消滅了很多之前比較常見病毒性疾病。比如:小兒麻痹癥就是被疫苗打敗的。2000年,經WHO確認我國宣布實現(xiàn)無脊髓灰質炎目標。
免疫規(guī)劃疫苗
(一類疫苗一出生就開始免費接種)
政府通過提供免費疫苗,旨在降低傳染病的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,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。這不僅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,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(wěn)定。寶爸寶媽按照國家免疫計劃給小孩接種免費疫苗。及時給孩子提供保護,讓寶寶少生病。
非免疫規(guī)劃疫苗
(二類疫苗自愿、自費接種)
免費疫苗給孩子提供保護,讓其遠離疾病。自費疫苗也可以減輕家庭負擔,拯救很多孩子的生命。自費與免費疫苗只是管理上的分類,并非科學上的區(qū)分。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來說,自費疫苗是對免費疫苗的補充和延伸,免費疫苗不能代替自費疫苗。比如輪狀病毒疫苗可預防該病毒導致的腹瀉, 腹瀉看似小病,長期腹瀉容易脫水甚至導致電解質紊亂,看病花錢不說,家長來回奔波,小孩生病哭鬧,嚴重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。
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、兒童健康狀況良好且所在地區(qū)疾病流行情況較高的情況下,接種自費疫苗可能是一個好的選擇。建議孩子接種下面這6種自費疫苗。
為什么推薦這幾類疫苗
13價肺炎球菌疫苗結合疫苗
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病因。接種肺炎疫苗是預防肺炎球菌感染最有效的手段。13價肺炎球菌疫苗適用于6周齡-5周歲嬰幼兒 ,23價肺炎球菌疫苗適用于2歲及以上群。
Hib疫苗
就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,雖然名字里有“流感”兩個字,但是跟流感不一樣。它能引起兒童腦膜炎、肺炎、會厭炎等多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,其中危害最大、病死率最高的是細菌性腦膜炎和肺炎。全球5歲以下兒童細菌性腦膜炎60%是由Hib感染引起,病死率達5%~10%。在我國病死率則高達26%~57%。
因此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建議所有嬰兒免于規(guī)劃納入HIB結合疫苗。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HIB疾病的有效方法,由于Hib已對越來越多的抗生素產生耐藥,接種疫苗尤為必要。
Hib疫苗類型較多,有單苗也有聯(lián)合疫苗,常說的四聯(lián)疫苗、五聯(lián)疫苗也包含Hib疫苗。接種5聯(lián)疫苗,只需要接種4針,少打 8次針,相當于減少了8次發(fā)生偶合的機會。減少了打針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概率。
流感疫苗
流感集中在冬春季節(jié),但是全年可發(fā)病。 流感并不是簡單的感冒,不能不當回事兒,流感嚴重的可導致死亡。預防流行性感冒的生物制劑。接種流感疫苗可以刺激兒童的免疫系統(tǒng),使其產生對流感病毒的特異性抗體,從而有效減少感染的風險。
手足口疫苗
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感染性疾病,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,其中EV71感染較為常見且病情較為嚴重。5歲以下兒童感染手足口病的幾率較高,且感染后可能癥狀較重。接種手足口疫苗可以預防手足口病的發(fā)生或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。
水痘疫苗
水痘疫苗是用于預防水痘感染的疫苗。它是由水痘病毒傳代毒株制備而成,是預防水痘感染的唯一手段。接種水痘疫苗不僅能預防水痘,還能預防因水痘帶狀皰疹而引起的并發(fā)癥。
輪狀病毒疫苗
輪狀病毒易感人群是6個月-2歲的小孩,易感季節(jié)是秋季,引起的腹瀉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殺手。WHO建議,“優(yōu)先建議納入免疫計劃”的疫苗。接種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的唯一途徑。
自費疫苗可以幫助預防一些常見的傳染病。這些疫苗可以針對一些在兒童中容易傳播的疾病,如水痘、流感、肺炎鏈球菌感染、手足口病等。通過接種疫苗,可以有效降低兒童感染這些疾病的風險,保護他們的健康。很多專家都建議孩子最好3歲之前完成接種,因為入園之后容易交叉感染,可能造成大規(guī)模集體感染。
疫苗接種的總原則
√ 全面保護
√ 效果優(yōu)先
√ 效率優(yōu)先、及時接種
早接種早保護,守護寶貝健康的第一道防線。
無論是自費疫苗還是免費疫苗,家長都應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為孩子選擇接種。同時,雖然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,但并不能保證完全免疫,因此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衛(wèi)生意識,做好自我防范。
同時注意的是,接種疫苗并非完全沒有風險。雖然疫苗在預防疾病方面非常有效,但極少數(shù)兒童在接種后可能會出現(xiàn)一些不適感。因此,在決定接種自費疫苗之前,建議家長充分了解疫苗的相關信息,包括接種的必要性、可能的風險以及接種后的注意事項等。
文稿/廖清花